搜索

天天吃面,面的由来你知道吗?

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饦”,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初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元明两代,面条兴盛不衰,成为大众喜欢的食品。
头像
967 次浏览2022.02.14 提问

最新回答(1条回答)

头像
2022.02.15 回答

“面”作为北方人的主食,那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面”的来历大家知道多少?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面”字的来历以及它的字形演变。

今天所看见的面字的本义表示脸面面部的面,

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面是一个象形字,中间像一个眼睛的形状,眼睛外面加了一个线框,表示脸的轮廓。

而我们今天吃的面在古代写作这样的麫。仅仅只是读音相同,才选取了脸面的面,做麫的简化字。

小篆: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麦,末也,从麦,丏声。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麦,右边是丏,丏的意思是遮蔽不见得意思。

面的意思是小麦磨成的粉,我们今天叫做面粉。

在面粉还未出现之前,是非常单一的,麦子起源于亚洲西部的一种农作物,在小麦引进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农耕文明阶段。

北方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经记载了“麦”字,证明了黄河流域已经在推广种植小麦。

在石磨发明之前,吃小麦就像吃粟米一样,蒸煮为饭。

到了汉代,因为石磨的普及,石磨普及之后,小麦磨成的面粉,可以做成很多种粗粮,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生活的,面粉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小麦不受欢迎的状况。东汉到魏,小麦的种植面积由长江以北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

楷书:楷书的字形保留了小篆原有的结构,因为简体字脸面的面书写比较简单,所以到了简化字,就用脸面的面代替麫这个字。

关于“面”字的来历已经汉字的演变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抢首赞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