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有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头像
1931 次浏览2022.12.28 提问
10

最新回答(4条回答)

头像
2023.07.12 回答

这段文字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内容涉及到孔子和冉有讨论颛臾问题。冉有认为颛臾地方近于费,如果不采取行动,后代将会为此而忧虑。孔子则认为君子不应该轻易舍弃自己的欲望,而是应该以言行去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追求平等而非贫富悬殊,和谐而非分裂,安定而非动荡。如果外来的人不服从,就通过修身立德吸引他们;一旦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孔子担心的是现在的由与求,虽然拥有类似孔子的思想,但却无法实践,导致国家内部出现分裂和战争的局面。他担心的不是颛臾本身,而是那些执政者内部的问题。

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政治、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孔子对于国家治理和人民幸福的关切。

抢首赞
头像
2023.04.26 回答

这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关于攻打颛臾国的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冉有认为应当趁现在颛臾国身处困境,离费国又近,乘机攻取它,否则今后必会为子孙后代担忧。

孔子反对这种“欲之”而故意找理由动武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重视国家的均富与人民的安定,而非单纯地扩张领土。

孔子说,如果远方的国家不服从中原王朝,应该通过修礼仪和文化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主动投奔。一旦他们来朝,就应该使他们安定下来。

然而现在冉有和求这两个人,既不能吸引远方国家来朝,也无法维持国家内部的稳定,反而想在国内动武争斗。

孔子担忧,危险并不在于失去颛臾国,而是在于国内部的混乱。

综上,孔子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君子应以德服人,吸引外国来朝投奔,并使国内安定团结。而不是贪图外扩领土而引起内乱,那样才是真正为子孙后代担忧的事。所以,不应轻举妄动,动辄动武攻打鄰国。

这也反映了孔子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脉络。首先应注重个人修养,然后督促家人和谐相处,之后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而不是急于一时的功名显赫而破坏这个过程。

孔子的这番论述为我们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

抢首赞
头像
2023.04.14 回答

很简单啊。

抢首赞
头像
2023.04.07 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孟子。孟子曰:“庸闻诸夫子:禹、汤之有天下也,而不曾伐小国,盖均输也。夫均输者,犹梁氏之塞泰山也。今季氏将以其众于颛臾,是舍蕃坚而附劣也。不如待其分裂,以待两虎之争,而后取之。夫养虎之患,不亡可痛也。”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以下几点:1. 季氏打算攻打颛臾,但先问孟子的意见。2. 孟子认为季氏不需要立即进攻,而是应该等待颛臾内部分裂,然后趁机攻打。3. 孟子用“养虎之患,不亡可痛也”这句话来警告季氏,因为攻打颛臾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抢首赞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