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既然现在连后者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还要再催生呢?
最新回答(1条回答)

匿名用户
2024.11.03 回答
图们江本是中朝的界河,清后期,在俄国的威逼利诱之下,清政府与沙俄于1858年至1860年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在东段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和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之后需要进行界碑的确认,其中的“土”“乌”字碑尤为重要,决定了中国是否可以拥有图们江的出海口。然而当时的钦差大臣成琦昏庸无能,认识不到出海口的重要性,竟然将此事任由俄国人操办。俄国人借机将“土”字碑擅自立在距海四十六里的沙草峰一带,而非《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中定的图们江左边距海二十里处。
1886年,吴大澄奉旨重新勘测边界,发现了这一严重问题,在他的据理力争下,清廷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约定图们江出海口“虽不能作为中俄公共海口,而珲春本地商船渔船可以自由出入,不必定向俄方领照,较为方便”。从而为我国争取到一个出海口。
至此,历史还是留给了东北一丝希望,那就是图们江的出海口。中国行使图们江出海航行权具备自然、历史和法理依据。
目前,这一地区留给我们的是“通而不畅”的尴尬现实。图们江河道淤塞,存在多处河间岛屿、浅滩,航道弯曲众多。如果开展清淤、取直等作业,又涉及俄朝边界调整变更,几无可能。此外,1952年,苏联和朝鲜在河道上修建铁路桥,桥墩建造的非常低,通航自然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