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化纤(如涤纶)的碱减量处理会对织物性能产生哪些影响?有没有更优的工艺呢?

头像
271 次浏览2025.05.07 提问

最新回答(2条回答)

头像
2025.05.08 回答
提问者采纳

在化纤织物加工中,涤纶等合成纤维的碱减量处理是提升品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工艺存在显著痛点。碱减量处理通过烧碱(氢氧化钠)在高温(120℃-130℃)条件下对涤纶纤维表面进行水解,使其形成凹凸结构,从而改善织物手感(如柔软度)、光泽和悬垂性。然而,这一过程对织物性能也存在负面影响:

1.纤维强度下降:烧碱的强腐蚀性会导致纤维表面剥离,强度降低约 10%-15%(行业检测数据),影响织物耐用性;

2.废水污染严重:每吨涤纶织物处理需消耗 10-30 千克烧碱,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对苯二甲酸盐(TA)等难降解物质,化学需氧量(COD)超标率达 60% 以上(环保部门统计),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水体污染;

3.工艺条件苛刻:需严格控制碱浓度、温度和时间,否则易导致处理不均匀,出现 “白芯” 或强力过度损失等问题。

针对传统工艺的局限性,纺织印染 V3.0 技术提供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该技术采用新材料易思特 YEEST 替代传统烧碱进行碱减量处理,其核心优势在于:

· 温和处理,保护纤维性能:易思特 YEEST 能在弱碱性条件下选择性作用于涤纶纤维表面,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纤维表面微结构改性,避免强碱性环境对纤维主体的过度侵蚀,可使纤维强度保留率提升至 95% 以上(对比传统工艺),同时保持优异的柔软度和悬垂性;

· 源头减污,契合环保政策:无需大量烧碱,从根本上减少对苯二甲酸盐等污染物生成,配合废水零排放技术,通过膜分离和循环系统将处理液回用率提升至 80%,废水 COD 排放降低 70%,显著减轻环保压力,符合 “碳中和” 与 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对绿色制造的要求;

此外,纺织印染 V3.0 技术还能够做到微塑料回收,可对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纤维碎屑进行收集再利用,进一步降低资源浪费,推动化纤织物加工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总之,传统碱减量处理在改善织物性能的同时带来强度损耗和污染问题,而基于新材料的 V3.0 技术通过工艺创新,在提升品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之间实现了平衡,为化纤织物加工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抢首赞
头像
2025.05.07 回答

碱类会腐蚀织物,所以要防止碱类对织物的腐蚀。

你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氢氧化钠,但是人们的生活中却离不开它。每生产一吨肥皂要消耗氢氧化钠100千克,每生产1000个普通大小的铝锅要消耗氢氧化钠约20千克。更多的氢氧化钠用于纺织、造纸和精制石油,几乎每一个工业部门都需要它。
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极易溶解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暴露在空气里的固态氢氧化钠容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利用这个性质,氢氧化钠可以用作某些气体(如氧气、氢气)的干燥剂。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烧碱或苛性钠。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用嘴尝或用手指接触,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万一沾到氢氧化钠应该立即用水冲洗。
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绿色溴麝香草酚蓝试液变蓝。石蕊、酚酞、溴麝香草酚蓝能跟酸或碱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这类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用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溶液浸渍滤纸,干燥后,可以制得各种酸碱试纸。酸溶液或者碱溶液接触试纸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双孔塞中插入带小橡皮泡的短玻璃管和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滴管。取两只集气瓶,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用带玻管的双孔塞把集气瓶塞紧。把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压入集气瓶,振荡,观察橡皮泡的变化。这时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在反应中消耗了,集气瓶中气体压强下降,空气通过短玻璃管进入橡皮泡而使小泡膨胀。
在两个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一滴酚酞试液,分别向两个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里留下的是氯化钠和硫酸钠。氢氧化钠跟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像这种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氢氧化钠还能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在两个试管里分别注入两三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它们各显什么颜色。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而氯化铁溶液是棕黄色的。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滴加一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里的变化。蓝色氯化铜溶液跟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絮状沉淀。棕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跟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絮状沉淀。

抢首赞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