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现在是否有技术能够实现印染的零排放绿色工厂?

头像
293 次浏览2025.08.12 提问

最新回答(1条回答)

头像
2025.08.14 回答

印染前处理的废水排放,是行业绿色转型路上的 “拦路虎”。数据显示,这一环节的 COD 排放占全流程 70% 以上,用水量占 30%,蒸汽用量占 50%—— 仅棉织物前处理,吨布耗水量就高达 50 吨,年耗水超百万吨;更棘手的是,传统工艺依赖多种化学品,废水里的浆料、油脂与化学品混合形成高黏性乳化液,COD、BOD 远超标准,处理时需大量絮凝剂,既推高成本(处理成本占企业负担三成以上),又导致微塑料、重金属随废水扩散,固废堆积成山,形成 “生产 - 污染 - 治理” 的沉重闭环。

创新的 V3.0 前处理技术,以 “零排放” 为核心目标,通过材料突破与工艺重构,彻底改写废水治理逻辑。其核心是新材料易思特 YEEST 的应用:作为前处理专用材料,它替代传统烧碱、络合剂等多种化学品,在弱碱性温和条件下精准除杂,从源头减少高污染废液的产生。对棉织物,YEEST 降低了高温强碱导致的纤维素溶出,使废水有机物含量下降 60%;对麻脱胶废水,其通过调节 PH 值产生偶联作用,吸附有害物质后经高效过滤、混凝沉淀,实现胶体与有机物的精准分离,大幅降低 COD 负荷。

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于 “闭环循环” 体系:配套专用设备构建废水零排放系统,前处理废水经固液分离后,液体直接回用(PH 稳定 6-7.5),实现 100% 无限次循环,吨布耗水量从 50 吨骤降至 2 吨,节水 90% 以上;退浆废水中的各类杂质,微塑料、重金属被专用材料精准捕捉,彻底避免排放污染。固液分离出的固废更实现 “变废为宝”—— 经偶联反应与重金属形成新型材料(PH=7),可用于建筑、交通道路等领域,资源化率显著提升。

数据印证转型实效:采用该技术后,前处理废水处理成本降低 60%,以上,蒸汽用量减少 70%,碳排放减少 50%-80%,年节水超百万吨。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攻克了印染废水 “减排难、处理贵” 的困境,更通过降碳、节水、固废资源化,全面贴合 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要求,为纺织印染行业从 “末端治理” 转向 “源头防控” 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生产路径。

抢首赞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