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故事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的?
最新回答(3条回答)
钟馗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但广泛传播和形成固定形象主要是在唐玄宗时期。具体传播脉络如下:
起源阶段(唐代早期)
《周礼》记载了“终葵”的存在,其形似锥体,古人认为可驱邪。北魏时期已有官员钟葵(钟馗原型)以辟邪为名,但尚未形成捉鬼形象。
关键传播节点(唐玄宗时期)
唐开元年(713年),唐玄宗梦见小鬼偷取杨贵妃香袋和玉笛,大鬼钟馗(武举落第者)出现将其击杀3。玄宗醒来后病愈,遂命画家吴道子绘制钟馗像,悬挂于宫门2。这一事件成为钟馗形象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民间普及与文化传承(宋代以后)
宋代说唱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推动故事传播,民间逐渐形成“钟馗捉鬼”的固定传说。明清时期,钟馗形象进一步丰富,成为家家户户除夕必备的民俗符号。
总结 :钟馗故事以唐代玄宗梦遇钟馗为核心起源,经吴道子画作传播后,在宋代及以后形成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化现象。
《图说冥界鬼神》一书指出, 钟馗作为捉鬼吃鬼的传说源远流长,自唐代开始广泛流传。这一传说的起源,与唐玄宗的一场梦紧密相关。梦中,唐玄宗见到钟馗捉鬼的场景,梦醒后疾病竟然痊愈,于是他命画家吴道子根据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并广颁天下,让人们在岁暮除夕贴在家门以祛邪魅。这个传说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更使得钟馗成为民间信仰中驱邪避害的重要角色。
钟馗捉鬼的传说在唐代以后不断被丰富和发展,从北宋沈括的记载到明清时期的各种文献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钟馗的形象逐渐从简单的捉鬼英雄演变为具有更多人性化的复杂角色。他不仅是人们心中的驱邪神祇,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