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什么吕氏可以专权但没人出来抵制

头像
匿名用户
7913 次浏览2025.09.12 提问

最新回答(2条回答)

头像
2025.09.22 回答

吕氏专权时期无人有效抵制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政治势力分散与缺乏统一抗衡力量

吕后专权时,朝中大臣势力分散,如樊哙因家族与吕氏联姻而归附,张良保持中立,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已被吕后诛杀。缺乏一个集中的、足以对抗吕氏的势力联盟。

刘邦分封策略的副作用

刘邦为巩固政权大量分封刘姓王,但多数王侯能力有限,形成“诸侯割据”局面2。吕后借此机会与刘氏宗亲联手,形成外戚与皇族的双重制衡,削弱了其他势力对吕氏的制约。

吕后手段的绝对性与威慑力

吕后以铁腕统治著称,如通过暴力手段镇压异己(如戚夫人“人彘”案),甚至逼迫惠帝放弃朝政。其残暴行径使朝中大臣普遍畏惧,无人敢公开反抗。

功臣派战略考量

刘邦生前通过重用吕后对抗功臣派(如周勃、陈平等),形成“外戚+皇族”联盟。这种联盟在短期内有效,但缺乏长远稳定性,导致吕后死后功臣派迅速反攻,吕氏迅速覆灭。

综上,吕氏专权时期无人抵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权力结构失衡,也涉及统治手段的极端性。

抢首赞
头像
2025.09.13 回答

理论上,吕后以其狠辣手腕和朝政独揽之姿,理应激起天下万民的广泛反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吕后当政之际,天下并未陷入混乱,反倒相安无事。这不禁令人费解。更出奇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吕后赞誉有加,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天下的百姓竟真的默许了吕后的专权吗?

事实上,百姓并非认同吕后的独裁,而是对她治理国家的策略表示赞许。在他们眼中,政权的更迭不过是表面现象,只要生活得以富足,不再遭受剥削之苦,不再流离失所,他们便不会轻易起心动念,去发动叛乱。刘邦逝世后,吕后虽手握大权,但在治理国家上,她仍旧承袭了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这无为而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如《淮南子》所言,除去苛政,简化繁琐事务,减少朝廷的繁文缛节,让社会在宽松少政的环境下蓬勃发展。正如黎东方在《细说秦汉》中所指出的,无为政治看似带有消极保守的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透露出科学的客观主义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的稳重,避免急躁冒进,减少对百姓的干扰,让社会生活得以在自然状态下安定发展。这种政治风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吕后明智地废除了汉朝承袭自秦朝的一些严苛法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制定的“挟书律”,并在其当政期间对其他过于严厉的刑法进行了改革。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使得他们的生活逐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自然也就不再有起义反叛的动机。

吕后的狠辣,主要集中在对那些威胁汉朝统治的异性诸侯王、阻挠她专政的刘姓诸侯王,以及政治立场与她相左的大臣身上。她的狠辣并非针对普通百姓,而是针对那些政敌。尽管在朝堂之上,她的手段有时显得过于强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吕后专政期间,她对汉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吕后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她心狠手辣的表象上,而应该看到她在百姓福祉和整个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抢首赞
置顶